12年连续创业者谈资本寒冬:忘掉风投和融资 赚钱才是第一位

zz77010

时间 2024年5月26日 预览 7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6A00OEA00

2024-05-26 07:31·腾讯新闻潜望·发布于北京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谢照青
VC创投寒冬已持续好几年,目前仍未有退去的痕迹:投资数量减少、投资金额下降、创业公司募资难度增加,估值大幅调整等信息,不时出现。
没有VC热潮之后,创业者们大多数失败了,那些暂时没有失败的人,也各有难处:有些人顶着超高估值的独角兽身份,有营收却没有利润,如同死亡倒计时;也有人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借贷闯关上市,给投资人交代;还有一些人,彻底承认失败,清楚自己难以在创业的道路上重新站起来后,选择回到职场重新打工。
回看过去这十多年的创业圈,现在还健康存活的企业,大多也都回归了商业的本质——赚钱。那些在VC热潮的泡沫时代速度拿到很多的钱的人,曾经看起来很风光,但是大多数人的财富最终归零。
对于这些结局,不少创投圈的人称“一个创业的时代过去了,剩下的只有艰难生存。”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悲观。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周期和特点,对于一些人来说,抓住当下的周期,可能就是抓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王哲是过去十多年里一直都在努力抓住自己创业周期的创业者。
在经历了2018年仅一个想法就能募资近千万美元的VC疯狂年代后,王哲在2019年冬天亲历了自己的项目持续亏损却没有任何募资的状况。随后的那个春节,疫情来了,和其他大多数创业者一样,王哲当时聚焦在四五线城市的生活服务创业项目“小黑卡”,也遭遇了重大打击。
在这之前,他曾是共享充电宝街电的创始人。巅峰期,街电团队超过7000人。当时王哲在很短时间内就募资到了1.5亿元,这也是王哲赶上VC风口后最成功的项目。街电项目于2018年以5亿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上市公司聚美优品。
连续创业12年,王哲亲历过资本疯狂的年代也目睹了当下寒冬里的创业维艰。过去这两年能够从市场融到钱的团队凤毛麟角。他也很清楚,过去那种烧投资人的钱,疯狂抢规模的创业时代,在VC消失之后,再也回不去了。
和其他创业者带着悲观又不同,即使在资本寒冬里,王哲于2023年初转型做了新的项目:共享洗车。
他觉得,时代进程各有不同,“成天悲观成不了事”。作为创业者要客观认识环境,更要客观认识自己,及时迭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这和时代没有关系。
过去的12年,王哲历经了多次创业,包括不限于做周边旅游的产品、智能设备等。更早之前,他是美团的早期员工,负责美团当年千团大战的上海团队。2012年,他离开美团开始创业。
“现在这个环境下,创业的人坐下来还在谈融资,就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现在的创业,要做的是利润,而不是融资。”这些年的经历让王哲比其他创业者感受更深的是,创业者需要拥抱时代变化。当下是一个下沉经济为王的时代,创业者更要从用户角度思考产品,比如为用户省钱。
没有了VC之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能靠融资创业了,得靠自己赚钱,造血生存。”这是王哲在过去两年多次转型后的感慨。
他认为“现在创业回归到做生意的本质,不再追求规模,更像个体户做生意。”近期,腾讯新闻《潜望》在深圳福田的办公室见到了连续创业12年的王哲,以下为其自述(略有删减):
5年了,VC寒冬还未褪去:一个想法就可以募资超1000万的时代回不去了
关于投资寒冬的说法,之前也一直都有。我自己深切感受到寒冬到来是2019年的冬天。距离现在,寒冬已经快五年了。
那时候,我在做一个“小黑卡”的创业项目。这是一个类似于,下沉式的“拼多多版”美团。我们当时主打为四五线小镇青年提供生活服务,包括提供便宜的餐饮套餐和优惠券等服务。
这个项目,我是在2018年卖掉了前一个共享充电宝公司街电后、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做的新项目。当时,我仅仅有一个想法,2018年7月的时候,我就拿到了某头部美元基金的天使投资:300万美金。这家机构曾经成功投出了拼多多等公司,是行业里比较知名的美元基金。
我随后把之前街电创始团队叫回来一起做“小黑卡”项目。2018年11月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出来了。随后,产品上线数据也不错,我在2019年夏天从另一家头部投资机构也募到了些钱。这个时候,我们小黑卡项目共募资了近1000万美金,大概也就是半年时间。
我记得当时募资的容易程度,和更早一些2017年做共享充电宝街电类似。当时,我去北京,在酒店大堂见了几波人,然后就定下来了募资。街电的项目,我当时见了可能大概7-8家机构,募资了1.5亿人民币。
这是最好的募资时期。做街电项目的募资也分两个阶段,我们2015年开始做的时候,募资也不容易。
当时,我们去募资被投资人骂出来,原话是“要骗钱,也要真实一些。”因为,这个时候国内的微信支付都并没有完全普及,更何况是共享模式,很多投资人也看不懂,毕竟那时候一个充电宝20块钱左右,投资人天然地觉得没有人会愿意花钱租用充电宝。
后来我们赶上了共享单车的风口,2017年这个赛道一下子火了,很多投资人才觉得共享是个赛道,自然而然就会来找我们共享充电宝,我们当时确实做得也很好。
也可能因为有这个成功的项目,又加上我自己原本是美团早期的员工身份,在当时VC比较疯狂的时候,“小黑卡”做的又是下沉式生活服务的“拼多多”,市场还是很喜欢的。也不意外,当时我们能够凭着一个想法就拿到3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这个项目当时2019年上半年的时候很火,非常多的大机构来找我们。当时小黑卡项目在粤北落地,包括茂名湛江之类的四五线城市,有些城市没机场。这些大机构的投资人先飞广州再转高铁去当地看项目现场,想追着给我们投资。我当时手里已经有近1000万美金了,想缓一缓,等数据爬坡一阵,到2019年年底再募资。
但2019年冬天开始,一切都变了。几个月前对我们非常感兴趣的机构都慢下来了。当时我们的投资人也提示我们要提速募资,为过冬作准备。当时以为是圣诞节临近,随后又要春节,我想过完年可能会好起来。
后来疫情就来了,一晃就是3年过去了。过去这些年,我身边的创业者,没有人从VC机构拿到钱。
我没想到这个冬天来得这么快,而且这么久。回头看,即使当时募资到了钱,也不一定是好事。没有人想到会寒冬快5年还没有结束。这是后话。
我创业的12年中,经历过很难募资阶段,也体验过很容易拿钱的时候,现在这个阶段是超乎了大多数人预计的艰难。我虽然一直是个乐观的人,但是也觉得挺不容易的。
资本寒冬里的百态人生:有人顶着高估值每天亏钱,有人回大厂打工
自从2012年从美团出来以后,我一直在创业,身边的朋友大多也是创业者。过去这两三年,VC彻底退潮后,大家的状态有很大的变化。
创业九死一生,以前创业的朋友,失败是大多数。失败的这些人的状态还算好的,因为已经和自己和解、和市场和解了:承认自己失败,不少人又重新回到大厂打工了,适应得还可以。
最难的一批创业者,属于是被卡着一群人。举几个我身边的案例,他们的公司曾经是独角兽,估值是百亿的,但是从拿钱到现在,公司一直都在亏损,有规模和收入,但没有利润。
现在没有投资机构投钱,怎么办呢?公司顶着高估值,没有利润,没有办法,是一个死局。就像是一个人在放血,一路放血到死为止,生命倒计时的感觉。
有些人是希望保持现在的规模,看看可否等到下一次拿钱,也有人是想保持住规模,希望可以找到机会上市:都是博弈的心态。
虽然他们心里都知道,公司没办法一直这样放血式扛着,但是又没有办法做出改变,
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