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新大学,每周只上四天课

zzb6e4c

时间 2024年6月16日 预览 4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616A046RW00

2024-06-16 14:07·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于北京

2024年的高考季,高考大省广东再增一所新大学。
5月30日,筹建近6年的深圳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深理工”)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置深圳理工大学的函》指出,深理工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希望学校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新型研究型大学最近几年很火,无论是已经招收两届本科生的西湖大学,还是尚在“候补”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都引发关注。在深圳,老牌新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早已成立多年。
虽同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但深理工与这些大学都不太一样,首批成立了7个学院,包括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等,全部为交叉专业学院。虽然叫“理工大学”,但深理工既没有理学院,也没有工学院。
对深理工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而言,这是他在深圳的“第二次创业”。2006年,他从北京南下深圳,从零开始创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并担任创院院长。2018年,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签署协议,以深圳先进院为基础,筹建深理工,探索依托一流科研机构建设一流大学的路径。今年,深理工即将迎来首批本科生。
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樊建平。本文图/受访者提供
日前,樊建平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他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一种“特区”,就像深圳之于中国改革开放,如果这条新路能“先行先试”成功,很多经验和方法也可以再向全国其他高校推广和辐射,最终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进步。
依托一流科研机构建大学
中国新闻周刊:经过近6年的筹建,深理工终于正式获批。作为深圳先进院创院院长,当初是在什么契机下决定筹建大学?
樊建平:建设一流理工大学,对中国来说是非常迫切的。当前,中国和发达国家在一些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上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必须培养这些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
同时,人类正处于技术大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使知识的获取变得非常简单,知识的灌输不再重要,更关键的是要培育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我心中有一个公式:创造性=知识×(好奇心+想象力)。基于此,深理工的定位是新型研究型大学。
另一方面,当时从深圳先进院自身的需求出发,随着研究员的增多、研究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缺乏成了一个很大问题。老师们在全国各地寻找“客座学生”和联合培养学生,虽然能短期解决学生不足问题,但并非长久之计。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和稳定性,找“好的种子”,从本科阶段开始自主培养就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此外,深圳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也希望在深圳特区尝试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为国家探索依托科研机构办学的经验。
中国新闻周刊:近1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渐趋多元化,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如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与这些大学相比,深理工有何不同之处?
樊建平:深理工的筹建其实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中间五易校名,历经波折,从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合作办学,转为深圳独立办学。但无论如何变化,深理工始终是在深圳先进院的基础上建设大学,也就是说,走的是依托一流科研机构来建一流大学的路径,这是和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主要区别。
因此,我们首轮建设的7个学院,基本是以研究院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原点,聚焦“新工科”“新医科”。例如,深圳先进院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相关研究的机构之一,经过7年发展,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学团队。相应地,深理工成立了合成生物学院。我们还在高层次人才上建立了深理工与深圳先进院的“双聘”制度,让学院与研究所之间“结对子”。
这种办学路径,也是一些国际一流大学采用的发展模式,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林肯实验室、芝加哥大学和费米实验室等。美国的很多研究型大学与科研机构都是深度融合的。在中国,二者存在互相割裂的情况,这带来两个后果:研究机构有课题和项目,却没有学生;大学有学生,却缺乏科研平台与设备。这就是为何“本科生进实验室”在很多大学难以落到实处,因为大学自身的实验室承载不了那么多学生。
此外,与研究机构相比,很多大学内部的研究所一般是挂在学院下,是非建制化的。怎么理解“建制化”?以深圳先进院为例,一个生物医学工程方向就有近600名研究员,研究的面“拉得很开”,比如影像处理、核磁、CT、超声、手术机器人等,这在大学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研究机构的一大优势是在学科布局上兼具广度与深度。深理工办学的核心理念就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了深理工的办学路径之“新”,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樊建平: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承认一个现实:传统大学有很多制度惯性,这会导致师资与学科老化、“近亲繁殖”、创新乏力等现象。因此,在老大学里改革是很难的,要统筹各方情况。比如,停掉一个老化的学科要非常慎重,要考虑原有师资怎么安排。那么,另一个选项是什么?就是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改革,这样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就会更容易实现。
就深圳而言,既然已经有了南方科技大学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什么不直接把建新大学的经费给他们,为什么还要再建一所新大学?我认为,一方面,是我们与已有高校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新建一所大学的更主要原因,就是可以让更多学校搅动原有大学的“一池春水”,让大家互相激励和竞争,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蹚出一条新路。这也是我们建设深理工最重要的意义。
深圳理工大学校园俯瞰图。
深理工“无工无理”
中国新闻周刊:深理工的7个学院全部为交叉学院,为何这么设计?交叉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应如何避免“为了交叉而交叉”?
樊建平:深理工“无工无理”,不设置专门的工学院、理学院,坚持“学科交叉建专业”。比如生命健康学院,设有4个系,分别是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系、智能交叉科学中心、精神健康与公共卫生系,主要进行脑科学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学生要学的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多个种类,这在传统专业里几乎是不存在的。
一方面,我们避免和已有理工大学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作为一所新学校,
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